从骨骼修复到医美塑形,生物活性玻璃应用领域持续拓展
从骨科修复到口腔治疗,再到如今的医美填充——生物活性玻璃的应用版图正在不断扩大。近日,该材料在医美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案例引发行业关注,其在面部轮廓塑形、皮肤修复等场景中的表现展现出跨领域应用的强大潜力。
生物活性玻璃最初因良好的骨结合能力被用于骨骼修复,随着技术发展,其特性被逐步应用于更广泛的医疗场景:在口腔领域用于根管充填、下颌骨置换;在耳科用于听骨链置换;在烧伤外科用于皮肤溃烂治疗。而在医美领域,其微球型颗粒形态与“支架再生”机制完美适配面部填充需求,尤其在鼻背、鼻基底、下颌等部位的塑形中,能精准实现自然立体的效果。
目前,该材料已通过全球96国监管认证,累计服务超70万例临床案例,其兼具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特点,为跨领域医疗材料的创新应用提供了范例。专家预测,随着研究深入,生物活性玻璃有望在更多细分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。